新 精 神 分 析 学 家

卡乐·古斯塔夫·荣格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他本人的无意识?当传记作家们还在为这件事争论不休时,卡尔·荣格详细描述了他关于人格的想法怎样来自他对自己的内省和体验。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的一个小镇克斯维尔,他是一个非常内省的孩子,对外界比较封闭,因为他认为没人能理解人固有的内在体验和思想。荣格幼年时花了很多时间思考他做过的梦的含义和超自然的东西。10岁时,他雕刻了一个2英寸的木人像。他把这个人像收藏起来,独自一人时,他对人像讲话,有时用密码给它写信。
荣格渴望了解人格,这一愿望把他领入新兴的精神病领域。他1900年在巴塞尔大学获医学学位,然后到苏黎世,与精神分裂症权威人士欧根·布留勒尔(Eugen Bleuler)一起进行研究,稍后,他到了巴黎,与意识和催眠研究的先驱皮埃尔·雅涅(Pierre Janet)一道工作。荣格对人类心灵的好奇心自然地使他对弗洛伊德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在读了《释梦》一书后,荣格开始与弗洛伊德联系。1907年两人终于见面了,据说他们两人进行了长达13个小时的谈话。不久,荣格成为弗洛伊德的亲密同事,他曾于1909年陪弗洛伊德到美国克拉克大学讲学。也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荣格开始认识到弗洛伊德对他们在人格本质问题上的分歧是多么难以容忍。1914年,荣格离开了维也纳小组。
接下来的7年,荣格基本是独自工作的,他深入探索了自己的无意识心理境界,沉湎于自己的奇特想法、梦和想象中,努力发现人格的真正本质。这一时期到底是荣格的自我反省时期,还是漫长的精神病患病时期,学者们意见不一。荣格去世前不久发表的自传,证明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荣格写到:“各种奇怪念头不断从我头脑里溢出,我尽力不迷失自己的头脑,试图找到一些方法去理解这些奇怪的东西。一定要找到我正体验到的奇怪经历的含义,对此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怀疑过。当我忍耐着与这些无意识搏斗时,我坚定地深信:我正屈从于更高级的意志。”(1961)。
荣格说,在这些年里,有各种人世间物和形象造访了他。逐渐地,这些人物成为构成集体无意识的角色。荣格确信,在他的头脑之外存在着这些东西,例如,他详细描述了他与菲力芒(Philemon,荣格虚构的人物)的谈话,他写到:“我与他进行了谈话,他说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在我的意识里从没有想

到过。我清楚地注意到,说话的是他,而不是我……我和他继续走着,来到了花园。对我来说,他就是印度人称作宗教领袖的人物。”(1961)。
荣格销声匿迹,进行内省,几年后复出时,发表了新的人格理论。他的余生全部用来行医、旅行、阅读和研究,在这些经历中,他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观察,出版了大量的有关人格的著作和讲演,这些著作和讲演至今仍使全世界的读者感到神秘和有趣。

埃里克·霍姆伯格·埃里克森
(Erik Homburger Eriksen , 1902—1994)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一生中充满了自我认同感问题,没有人在这方面比他的问题更多。埃里克森在回忆自已早期的生活经历时说:“这种早期生活预示着一个人将经历严重的自我认同感危机。(1975)的确,埃里克森对自我认同感危机的抗争导致他后来出现了许多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患者之间的行为。然而,这种抗争也使他能够深入地了解与自我认同感有关的一问题,尤其是青春期和成年初期面临的这类问题。
埃里克森1902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丹麦人,在他去世前就抛弃了他的母亲,三年后,他母亲与一个叫德奥多尔霍姆伯格(

Theodor Homburger)的犹太医生结婚。后来的许多年,他母亲一直拈告诉他霍姆伯格医生就是他的亲生父亲,直到进入青少年期后,他才知道真相——他是一个私生子。埃里克森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68岁才将其公开(Hopkins 1995)。埃里克森的生理特征,使他的自我认同非常混乱。他生活在一个犹太家庭里,但他保留了他的斯堪地那那维亚父亲的许多生理特点——高个子`金发`蓝眼。埃里克森写到:“在我父亲的教堂里,他们叫我“异邦人”,而在同学中间,他们叫我“犹太人”。(197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埃里克森正处在青少年前期,大战造成这个男孩的感情崩溃:他不知道该忠诚于德国还是忠诚于他的祖国丹麦。
到埃里克森从公立学校毕业时,他的寻求自我认同感的需要迸发了。他的继父建议他上医学院,但埃里克森感到他的自我认同感不接受这种期望。相反,他决定要做一个艺术家,并在后来的几年中在欧洲游历。他最后到了维也纳,并结识了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她也是一个著名的精神分析家。除了获得蒙台梭利教学证书外,他从安娜那里接受的精神分析培训是他离开家乡后接受的唯一正规教育。在这几年中,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