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机能主义心理学(II)

三、             杜威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体系

(一)新心理学与旧心理学的区别

正如美国心理学史学家舒尔茨指出:“如果机能主义被看作是一个具有明显特点的心理学派……那么杜威通常被认为是首先推动了这个学派发展的人”,机能主义是在美国诞生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杜威作为创始人对新心理学与旧心理学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以下区别:

第一,旧心理学把心理看做纯粹是与外部世界直接接触的个人事情,把心理看做个人的所有物,是个人所见、个人所闻、个人所感、个人所思。表面上看,心理似乎是个人的产物,是我们个人大脑活动的结果,但事实上这种结果来源于何处呢?新心理学意识到了这一点,它把个人置于广泛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认为个人心理是社会生活的功能,它在社会的和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发展,需要来自社会媒介的不断刺激并从社会生活中吸取营养,从而使个体适应外在的社会与自然环境,因此,社会需要和目的对心理的形成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二,旧心理学是知识和智力的心理学,它对于感觉谈得很多,而情绪和努力只占附带的派生地位,几乎不谈行动,因此,它忽视了来自行动的需要,并把观念对行动的影响看做一种外部的附属品。诚然研究人的智力结构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若不将它与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智力再高也只能建“空中楼阁”,从他们眼里看到的也只是“海市蜃楼”。因此,新心理学把人的心理发展与兴趣联系起来,强调来自行动的需要。

第三,旧心理学认为心理是固定不变的东西,把儿童的心理和成人的心理看成是一样的,其差别只是数量和形体的大小。旧心理学显然违背了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客观事实,人的心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着并不意味着它就不会发生根本上的变化,既然新心理学将心理与社会、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我们知道,社会、自然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那么心理在本质上也应该是变化着的,它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能力和兴趣上的不同特点。

(二)、心理意味着一种协调机能

从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元素论出发,杜威认为,“心理只意味着一种机能。而机能又经常处于一个协调之中,并且只有从维持和再组织这个协调中获得意义。”也就是说,心理的功能主要在于协调个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维持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杜威对通常的反射弧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评。通常所应用的反射弧概念“给我们留下了一种拆散了的心理学”。从个体或种族的发展观点来看,它的失败在于“没有看到它所谈到的反射弧事实上是一个回路,是一个连续的组织,它破坏了连续性,其结果只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的扭跳,每一次扭跳都在经验本身之外”……简而言之,通常的反射弧理论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错误,把一个过程的零散部分当作完整的过程,就像过去的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视各个部位与整个身体的关系。杜威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射弧应该是整个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是连续的整合的运动。

(三)、儿童的本能与发展

杜威认为,儿童具有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儿童的能力、兴趣和习惯都建立在他的原始本能之上,儿童心理活动实质上就是他的本能发展的过程。人的本能冲动“最初是自发的,而且没有一定的形式;它是一种潜能,一种发展的能力……它是一种独创的和创造性的东西;是在创造其它东西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东西”,这些本能冲动是儿童发展和教育的最根本的基础。他认为儿童身上潜藏着以下四种本能:

第一,语言和社交的本能。这是一种社交的冲动。它在儿童的交谈和交流中表现出来。儿童很乐意把自己的经验说给别人听,也很有兴趣听他人的经验,尤其是童话、故事、寓言等,他会利用一切可能表达和传达的方式(这不禁使我联想到今日教育,儿童的这种本能从步入教室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被渐渐地压制下去,直到最后完全消失,这给学生造成的危害不仅仅是无法流利表达、顺利沟通、积极交流,而且可能导致学生心理上的闭锁与自信心的摧残)。语言本能是儿童社交表现的一种最简单的方式。

第二,制作的本能。这是一种建造性的冲动。儿童开始总是对游戏活动和动作感到兴趣,进而就有兴趣把各种材料制作成各种具体的形状和实物,并符合他自己明确地设想和希望的目的。此后,儿童的建造活动逐渐地成为习惯。杜威认为,制作的本能是各种本能中最重要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注重实践、从实践中学习、从实践中获得经验的观点。

第三,研究和探索的本能。这是一种探究性的冲动。它常常是建造性冲动和社交性冲动的结合。尽管在儿童时期还谈不上什么科学研究活动,但儿童总是喜欢观察和探究(他们可能在成人习以为常的万事万物后都加上一个“为什么”,遗憾的是,大人们没有对此没有流露出喜悦之情、对其奖以物质与精神的鼓励、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而是置之不理,要是这样也就罢了,还要再添上些言语上的嘲讽,殊不知,这对儿童幼小心灵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也)。

第四,艺术的本能。这是一种表现性的冲动。儿童会在绘画、造型、音乐等活动中表现出艺术方面的能力(凡是从娃娃抓起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决不能成为绝大多数家长将数不清的培训班强加到孩子们自由的生活中的借口,多并不一定好,就像人口数量一样,虽然“人多力量大”,但目前众多的人口对我国各方面可持续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建议家长们一定瞄准了儿童在哪一方面潜力深厚,再对其进行合理的培养)。

杜威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游戏期(4~8岁)。这是儿童通过各种活动而学习的阶段。当儿童的每一种机能在起着充分作用的时候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而且逐渐地停止以孤立的方式进行活动。

第二阶段,自发的注意时期(8~10岁)。在此阶段,儿童的能力逐渐增强,活动的重点转移到更广泛的方面,包括更多的协调。他们可以学习融合在直接知识之中的间接知识,并按解决问题的需要控制自己的行动。

第三阶段,反射的注意时期(10岁以后)。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学习系统性和理论性的知识,获得习惯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杜威认为,这些阶段是相互结合和重叠的,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如果我们没有看到机能的连续作用,那么也就不会把早期和后期的事实连成一个活生生的整体。

四、             对杜威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先说他的不足之处吧,由于杜威在其生命阶段后期已基本不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因此他的心理学体系还不够完整,他只能为机能主义心理学搭造一个基本框架,而没有为这个框架添砖加瓦,使之成为一幢高楼大厦。另外,这也受当时整个心理学科发展背景的影响,因为心理学在当时是后起之秀,与哲学、物理学等比起来它确实还只是个婴儿,若要让杜威瞬间把它“抚养”成人,恐怕他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尽管如此,冯特被誉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可以说是当时心理学领域的绝对权威,对各国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心理学体系为众多心理学工作者所接受,然而杜威并没有成为其中的一分子,所以心理学史中留下了杜威而不是其他心理学者光辉的一页,这一点是我们首先应该加以肯定并学习的。

杜威反对旧心理学把心理看做个人的所有物、看成是知识和智力的心理学、认为心理是固定不变的东西,指出心理是社会生活的功能、注重心理与实际行动的联系、认为心理是一个生长的过程,重视心理的整体观、效用观和动力观,这无疑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而强大的动力,对心理学的日臻完善功不可没,为心理学日后成为一门对生活与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的学科(心理学究竟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科学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个人认为它还不能称得上是一门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认为杜威存在“不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被动顺应环境”的问题,也许是由于我对其心理学思想的了解不够全面、理解不够透彻、研究不够深入,因而我还未得出这一结论,另外我初步学习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得出的结论也与此不尽相同,我认为他还是很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在接下来的《杜威的成人教育哲学》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

0 0 投票数
文章评分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